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教学成果这样培育》读书笔记 -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建议读这本书

  真正能够全面阐述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来龙去脉的专著,恐怕也只有柳夕浪的《教学成果这样培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这本书。

先说说作者柳夕浪

  柳夕浪,江苏海安人,曾任海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的研究。两次获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著有《教育实验的本质与规范》《教师研究的意蕴》等。

  2009-2017年,柳夕浪借调到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期间,他全程参与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政策研制、组织实施及成果推广工作。前期丰厚的研究积累和获奖成果,从基层教育第一线到国家教育部这段工作经历,使他成为最适合写《教学成果这样培育》这本书的人。

这本书写了些什么呢?

  本书是在阅读和梳理400余项获奖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在对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政策及教育部奖励实施办法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案例,对教学成果培育的定位、思路、实践检验及成果总结四个关键环节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与指导,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培育教学成果提供了务实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操作指南。

  总览全书,主要是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教学成果的内涵外延,二是教学成果培育的定位,三是教学成果培育的思路,四是教学成果的实践检验,五是教学成果的凝练总结。

教学成果的内涵外延

(前言与后记)

  在前言“什么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和后记“对什么是教学成果的进一步追问”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来龙去脉,解读了教学成果的核心内涵、成果内容、成果形式和基本要求。建议先仔细研读前言与后记。

  作者解析了教学成果为什么是“教育教学方案”而不是教育教学论文和专著,强调了教学成果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如何培育教学成果,作者认为要做到“三个确保”(即“三个原则”),并把这个思想贯穿在全书之中。

  第一个确保。确保将培育过程作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促进教学工作的迭代更新,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而不能把它窄化为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

  第二个确保。确保将培育过程作为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有权之士等各方面力量协同创新、共同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其中,学校和一线教师是主体性力量,不能把它窄化为少数专家的个人行为。

  第三个确保。确保培育过程主要是从专业角度的进行持续不断的、丰富多样(个性化)的实践探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儿童的学习持久地下功夫,不能把它变成一两次耀眼的教研活动和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运动。

教学成果培育的定位

(第一章)

  本章有六个论题,我概括为三个关键点:

  一是勿忘科研初心。教学成果的培育不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旁观,而是对它的有效干预和回应,体现实践性;不能只停留在先进理念的宣传、理论体系的建构上,而需要将理念、理论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强化实效性;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工作的传达和布置上,而要分析其具体表现是什么,提高针对性。

  二是直面现实挑战。教学成果培育要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唤醒内在的教育自觉,增强问题的预见性,对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对方向的把握,不只是从宏达理论出发,从流行口号出发,从各种本本出发,更重要的是回到真实的教育场景,着眼于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是回到育人原点。教学成果培育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的识别、选择与创造的过程。不能够“见分不见人”,不能为了出成果只选择做见效快又省时省力的事情。如果教学活动及其研究没有了对人的健康成长的承诺,丧失了育人价值,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学成果培育的思路

(第二章)

  本章有七个论题,我概括为三个关键点:

  一是追根溯源式的思路。从实际问题入手,把握问题的实质,杜绝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但是,这类研究要求比较高,周期比较长,一不小心就会错失最佳的“治理时机”。

  二是移植改造式的思路。学校、区域教育面临的问题具有共性,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里的关键,还是在“移植”时不能照搬,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还要注意多一些横向思考,找到一些能达到另辟蹊径的思路和办法。

  三是综合统筹式的思路。教学创新不是各种因素的简单叠加,不是课堂、学科、学校和区域的无限延伸。综合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作者认为,优秀成果具有主题统领、关系协调和动态平衡等特征,形成了有关联的结构层次,能抓住关键的环节和要素,有清晰的边界,敢于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发力。

教学成果的实践检验

(第三章)

  本章有六个论题,我概括为三个关键点:

  一是将成果印刻在成长历程中。一项教学成果,不应只是能在报刊上、在学校专栏中、在校园网站上读到它,更重要的是写在实践者的心上,化在改革的行动中,印刻在学生和教师的真实成长里,让人能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它的活力及生命样态,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它。

  二是将成果积淀在时间厚度里。首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上成果共50项,其中经过10年以上探索和检验的有35项,占70%。教育改革思想不能只是用文字符号来表达,更重要的是用实践的方式加以诠释。除了日积月累的努力、积淀,教育发展没有捷径而言,那些所谓的“高效法”“速成法”一般不可信。

  三是将成果生成在平台互动上。在阅读、梳理中小学教学成果材料时发现,不少基层学校、教师不约而同地聚焦到教学模式上,并且所建构的模式往往大同小异。在今天,比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平台。如,现场研讨和专题交流活动、专题网站和专门期刊等。从模式走向平台,这是近年来教学成果培育和推广出现的新动向。

教学成果的凝练总结

(第四章)

  本章有六个论题,我概括为三个关键点:

  一是遵循三个基本准则。具体为:第一,写作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第二,事实与理论相结合,第三,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二是用好三个重要支架。第一是个案。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总结,可以从撰写个案开始。第二个是模型。模型是对实体系统的简化描述,作为重要的逻辑工具和手段,重在揭示系统的内在机理。第三个是理念。核心概念(理念)让思想明晰起来,让思想掷地有声。

  三是写好三个主要文本。具体为:标题、成果简介和成果报告。标题的基本要求是注重立意,揭示核心概念(主旨),点出实践探索特有的角度、内容、范围、载体等。成果简介是标题的展开,应注意突出特色与简明扼要。成果报告的关键在于:针对现实中的什么问题,经历了怎样的实践过程,形成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怎样的教育教学效果。

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呢?

本书特点之一:

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相结合

  全书的框架逻辑严谨,精炼简约。作者认为,一项教学成果的培育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涉及面广,其复杂性毋庸置疑。但在思考分析这一问题时,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方法简约一些可能更合适。因此,作者把教学成果的培育过程归纳为准确定位、理清思路、时间检验和成果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具体的表达充满感性,入脑入心。这本书不是按照教材的常规体例撰写,也没有遵循专著的惯用学术套路,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把逻辑论证内隐在若干充满感性的小标题中。书中有很多充满理性思考的感性表达,把深刻的哲理隐含在朴素的话语当中。你要用心阅读和体会,“进得去”才“出得来”。

本书特点之二:

政策解读与案例评析相结合

  教学成果的培育、申报、评审和奖励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全书以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教育部相关文件为依据,对教学成果培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作者对教学成果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进行了反复解读,强调要认清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联系和区别,认为教学成果一定要回到“教育教学方案”上。

  教学成果的培育、申报、评审和奖励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全书是在阅读和梳理400余项获奖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这些案例既有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的,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山村的;既有特等奖的,也有一等奖、二等奖的。

本书特点之三:

学理探究与事理安排相结合

  教学成果培育作为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落地机制建设,要围绕“实践问题解决”进行学理与事理分析,从教学成果之本体、主体、价值、理论与实践维度进行学理呈现,从教学成果之培育依据、培育方向、培育目标、培育思路、培育条件及培育举措方面进行事理安排。

  本书是作者长期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作者在基层教育第一线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丰硕。借调到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工作期间,他全程参与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政策研制、组织实施及成果推广工作。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独特的“北漂”经历,为本书的学理探究与事理安排的完美结合,夯实了基础。

  全书16.3万字,约200页。我只是“解读”而非“转述”,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建议阅读原书。

美编:长安融媒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教学成果这样培育》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