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围城》读书笔记 -尴尬的被围城了

早晨起床看手机,堂姐微信上说给我介绍对象,看她说的,让我挺尴尬,四条信息中第一条问我在不在,后面两条指责我不对,说要顺从父母的意愿,还告诉我,上次说我自己有判断和主见的话,把我妈气哭了。我尴尬的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复,只得暂且放下。

吃早饭时思考着应对之法,有了两点思考:

1.上次决定不听从他们的安排需要坚持吗?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说明我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呢?

2.劝人的时候,怎么样才是比较好的方式呢?回复别人冒然的好心,怎么处理才能不让对方埋怨自己?

这几天在读《围城》,读到方鸿渐和孙柔嘉在香港结婚后回到上海,到家后,两人不懂人情礼节,新婚夫妇拜会长辈,礼数不周,惹得老人很不快。整本书读下来,方鸿渐其实都是如此,以至于把原来看好他的人一个个给得罪了。赵辛楣说他不是众叛亲离而是离亲叛众,一语中的。反观赵辛楣,对于人情事理有分辨与处理能力,苏文纨嫁人,他和假想的情敌成了朋友,而苏文纨后面也念着他的好,还有他与方孙二人在香港见面,说了些对孙柔嘉的看法,意识到孙方二人的关系,赶紧说“我真糊涂,忘了现在的你不比从前的你了,以后老朋友说话也得分个界限。”两个人比较起来,差异明显,未来的生活孰好孰坏,也是一望而知。以此参照,处理起堂姐的责问,有了些切入点。

首先,需不需要坚持之前的态度,仔细想想若是一味拒绝,会有比较大的可能性陷入下不了台阶的顽固拒绝之中,导致往后不加判断地习惯性拒绝。以拒绝理由来说,应该是建立在确定性的立场上,如果立场不确定,先得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后再判断。之前读的经济学类的书籍中,作者分析一件事会为事情划定范围,比如此事中,我有两个极端选择,一是直接拒绝所有的安排,一是直接接受父母的所有决定。前者配上闷葫芦属性,差不多等于要做一辈子单身汪,后者若是不幸福,对于父母的责备会挺大。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有了范围,再去思考,就能找到一些折中的方式来,比如可以先接触,比如可以忽悠说有对象了,比如可以确定一个期限,多久后听从安排。

然后,劝人的时候,什么方式比较好。之所以想到这点,主要是因为堂姐劝我的时候话语中全是指责,没有一点对自己的理解,她的逻辑里传达出来的是要听爸妈的话,不要让他们伤心,随便找个人结婚就好了,说什么有主见有判断还不是没什么用,既然没用就别要,要听话,做个乖孩子。这样的沟通方式,遇到脾气不好的,可能会很生气吧。指责别人的不是只会让人不舒服,当一个人听你说的话,产生很不爽的心情,沟通往往会走到相反的方向。本来是希望对方好,没想到弄到后面,被劝的人还埋怨起劝说的人,就得不偿失了。以堂姐劝我处对象来说,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不需要指责过往的是非对错,目的是介绍对象,需要做的,且是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介绍女方的情况,告诉我姑娘怎么好,双方怎么合适,让我觉得对方很好很不错,说的让我心动了,不用他们说,我可能自己就去行动了。

最后,1和2中引申的问题,想了下,可以转化为:面对别人善意的关心,即使这关心自己不需要,毕竟也是关心。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别人表达自己怎么做才不会让对方难堪尴尬气恼。方鸿渐只在意自身的感受,忽视身边人的情绪,最后闹个离亲叛众,对于自己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不想像他那样,对于人情事理,总要有几分把握,应对起来以此为方针,多少不会太失礼。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围城》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