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智能的未来
首先我想说的是,人类的社会从来都不是一种科技产品引发的未来,而是所有科技成果的融合形成的未来,所以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说人工智能的未来。
要说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创建机器人三定律的科幻巨头艾萨克.阿西莫夫。全世界最高产的作家,也是写作领域涉及最广的作家,应该还是唯一。
机器人三大法则和衍生出的第零法则:
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一法则除非违背第零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零或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零至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其实很多科幻电影中都有涉及未来人工智能的思考,而多数都塑造了一个悲观的未来,比如《终结者系列》中人类在人工智能的打击下苟延残喘,阿西莫夫的一些作品中也是如此,他的小说读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由他小说改编,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想必有不少人看过,其中人工智能也是出现了反叛意识。以上的例子算是人工智能引发的黑暗未来,对于这些毁灭人类的也就不用说了,人类都灭亡了,还有什么未来可谈。
阿西莫夫虽然在小说中提到人工智能反叛,但是他自己也坦言,故事中的想法其实并不是自己真实的观点,只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而做的描述,在他科学随笔散文《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中有一篇文章叫“关于思维方式的再思考”,就详细说明了他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与人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在阿西莫夫看来,人的思维方式叫思想,蚂蚁的思维方式可以换成任何一种可代替的词语,这里我用“蚂想”,那鱼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叫做“鱼想”,那所有生物的想就可以构成一个更高级的整体,做暂时称之为“想”(阿西莫夫用的是zork)。就像科学界已经认定,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基本力都是基本力,那么思想、蚂想、鱼想也就可以当做是“想”下面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人的思想也是“想”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不是唯一的变现方式。现在假设我们所考虑的问题是机器能否思想、电脑能否有意识、机器人能否有感情。简言之,我们将来要得到的,是真正有“人工智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首先想一想思想是什么,那我如何谈论这样的问题呢?假如依据定义,思想是人所独有的东西,那么,机器当然不会有。但是,任何物种都会”想”,电脑可能也会。或许电脑不以任何生物物种所使用的方式进行“想”,所以,我们也需要一个新词去描述电脑的行为。阿西莫夫用的是“格罗持”(grotch),为了方便理解我用“电脑想”。
人类有无限多种不同的“想”的方式,但这些不同的方式又足够相似,全都可以归结在“思想”的总标题下。电脑也可能有无限多种不同的”想”的方式,但它们与人的方式又相当大的不同,应当归结在“电脑想”的总标题下。而所有的思想、电脑想又是“想”的一种形式。
我们设计电脑的目的,就是让电脑解决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因此,电脑给了我们一个它们能够思想的假象。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电脑解决了我们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必须自力更生去解决的问题,我们和电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截然不同的。人工智能是“电脑想”,而我们思想。无所事事地争论电脑是否思想,是徒劳无益的。电脑也会无所事事地争论人类是否“电脑想”。
人类创造出一种与人类的智能差别极大的人工智能,以至于需要把人工智能当作独立于人类思考的东西,这样的假设是否合理呢?
在多少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需要把东西夹在胳膊底下或平衡在头顶上来搬运。照这样,他们至多也只能搬运有限的重量。如果把这种东西装载到驴背、马背、牛背、骆驼背或象背上,就可以搬运较大的重量,然而,那只不过是用大肌肉直接代替小肌肉而已。但最终,人类发明了一种人工器械,使运输变得容易起来。机器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机器靠的是造出人工的行走、跑步、飞行、游泳、或无数其他动物运动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吗?不是,有人在史前黑暗的岁月中发明了车轮和轮轴。结果,装载到车上、以人力或畜力拉动的重物,远重于直接用那些肌肉所能搬动的。
在阿西莫夫看来,车轮和轮轴是人类最神奇的发明。会用火之前,人至少观察过闪电引起的自然火。但车轮和轮轴在自然界没有先例。它不存在于自然界中,至今也没有哪种形式的生物进化出它。因此,“机助运动”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任何动物运动形式截然不同;同理,如果人工智能的“想”不同于任何形式的生物的“想”,那也不足为奇。
当然,原始车不能自行移动,但人类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后来又发明了内燃机和火箭,所有这些都与肌肉的行为没有任何关联之处。
到目前为止,电脑还处于前蒸汽机阶段。电脑能工作,但不能自己独立工作。人们最终将研制出与蒸汽机对等的电脑,它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但工作过程完全有别于人脑。电脑仍将“电脑想”,而不是思考。
这一切似乎可以消除电脑将“取代”人类,或人类将成为多余而渐渐灭绝的疑惧。
车轮毕竟没有让腿变得多余。有时候走路比滚动更方便,更实用。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走路容易而行车难。而起床去洗手间,除了走路,我想不出任何其他办法。
所以不管“电脑想”是什么,很显然,它最适合以极快的速度准确无误地处理算术数量。即使是最简单的电脑,它“电脑想”大数字乘除法的速度,也远远快于人通过思想获得答案的速度。
这并不是说“电脑想”比思想高级,它只意味着“电脑想”更适合于那个特定的过程。至于对思想非常合适的,是那些涉及洞察力、直觉以及为得到意外结果而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组合的过程。或许可以设计一台电脑,让电脑勉强做这类事,正如数学天才可以勉强“电脑想”一样——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浪费时间。
让思想者与“电脑想”者发挥各自的特长,再把结果结合到一起。较之任何一方独立单干,人与电脑一道工作可以做得更多。两者的互相依存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以上一通让人头晕眼花的思维概念就是阿西莫夫得出的为什么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共生的理由。
那么问题又来了,共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呢?在我看来,人类世界电子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首先作为共生对人类来说也不定美好,如果人工智能占据了共生的主导地位,根据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条或者是衍生出的第零条,
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是最重要的,但人工智能可以把人限制自由饲养起来,就像很多科幻电影或者小说中说的那样,既能防止人类受伤害,也不违背机器人定律,而现实中的饲养很可能会有种种意外发生,那么用一个装置把人和虚拟世界链接起来,在虚拟中生活,实体的生命就在养生仓中供着,意外出现的可能就被降到了最低。就比如电影《骇客帝国》中所描绘的世界,电脑用人类身体的生物能生存,把人类饲养在电子虚拟世界中。
还有种共生是人类占据主导地位,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创造世界的工具,而这种情况下,其实人类还是有极大的可能性进入电子化世界。
2
游戏的未来
为什么人类占据主导地位还是有可能会进入电子化世界呢?说这之前再度重申下一开始那句话,人类的社会从来都不是一种科技产品引发的未来,而是所有科技成果的融合形成的未来。人工智能说了,现在可以给未来再加上一个东西了,那就是游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游戏行业促进绝对是飞跃式的,强大的人工智能可以构造以及承载一个更真实的虚拟世界,而现在少数国家也已经研发出通过意识控制游戏中身体简单动作的设备,而真实的游戏世界其实已经是被写烂了的题材,看过网络小说的应该都知道,网络小说中有一类是网游小说,里面的主角不管生来是高富帅还是穷屌丝,面对戴上一顶头盔就能把自己的意识投放到虚拟世界中进行游戏都充斥着满满的期待,先不说未来的虚拟现实游戏,就说现在的键盘操作显示屏显示的二维画面游戏就让很多人沉迷进去了,说到这里还是要说说游戏给人带来了什么,尤其是将意识投放到虚拟现实中的游戏会给人带来什么,才可以理解人类世界电子化为什么会成为可能的一种趋势。
现在游戏能够捕获大多数人的心,总的来说无非是容易获得成就感,使现实中不得志的人可以逃避现实,在游戏中感觉自己很行很牛逼,或者是现实中的土豪无处证明自己的存在,需要在游戏中找存在感;还把复杂的世界通过游戏的规则简便化,相比现实来说更容易把握未来和方向;也具有可持续的娱乐性,打发很多无所事事的时间;而职业玩家可以以此谋生,吃喝不愁。
而能将人的意识投放到人工智能构造的虚拟世界中的游戏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首先就是更真实的体验,同时降低了现实世界做类似事情的危险性,比如现实中战争肯定死伤无数,游戏世界里自己杠着枪冲上去了,死就死了,大不了重新来过。
其次,很多现实中做不到的事,都能在虚拟现实中实现,飞天遁地都是小kiss。构造一个魔法师的世界在里面放魔法杀巨龙;构造一个星球大战的游戏,在里面宇宙飞船乱飞,各种超科技武器一通乱射;构造一个玩家是神的游戏,体验创世乐趣。这些种种都是无法在现实中体验到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技术发展使人的意识能够从人体完全剥离都能够在电子世界中生活时,那也就是克服了身体的局限,使寿命摆脱了身体机能的束缚,意识永生了。虚幻中的生活即是永生又是无所不能,与神何异?对人的吸引力自然超过现实世界。
说道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说的这么多和一开始的问题:全人类飞向宇宙需要多少飞船有一毛钱关系啊?不要着急,答案很快就要揭晓了。
对于人类社会电子化很多科幻小说描写过,其中有本书叫《计算中的上帝》里面就描述了一个完全电子化的文明做出的选择。这本书是加拿大科幻作家索耶最满意的作品,可能知道的人可能不是太多,但《哈利波特》肯定家喻户晓,这部作品在2001年的“雨果奖”角逐中,败于J.K.罗琳的《哈里·波特与火焰杯》,最终与这一科幻大奖失之交臂。提起此事,索耶火气十足,他说:“我六次进入雨果奖决赛,六次空手而归。每次我都很失望,但只有《计算中的上帝》那次真把我气坏了。他们把奖颁给了《哈里·波特与火焰杯》!那是一本好书,但它不是科幻小说!”
在他的书中几个古老的文明将自身电子化,电子化的文明没有进行宇宙航行,而是藏身于星球内部的超强掩体中,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既然已经电子化了,对宇宙的发现还有宇宙资源的探索自然没有了必要,因为不需要了。于是自私的古老文明为了防止新生文明对自己生活的干扰,用方舟准备将猎户座一等星引爆成超新星,以此引发银河级大破坏,将所有地表生命毁灭,因为作者是有个有神论者,本书结尾神救了世,让地球和另外两个智慧星球免于被毁灭。
说到这里,似乎离全人类航行需要多少飞船越来越远了,社会电子化了都不需要去探索宇宙了,为了自己生活不被打扰都要毁灭星系了,和宇宙航行根本没有关系的节奏啊。不过还请继续耐心听下去。宇宙航行还需要一个科技推动。
3
星际旅行的未来
在索耶写《计算中的上帝》时,有一个技术没有出现,所以在他的想法中电子化的人类社会也就没有了去探索外太空的必要,而所谓科幻其实就是对现有科技的一种极致幻想,某样事物知道了它的存在,然后发展到极致会变成什么样呢?现在可以再加入一个科技了,那就是最近很火热的3D打印了!现在可以对未来的3D打印做一个幻想,现在是提供材料才能打印,那么可不可以直接通过捕捉原子先构建出打印所需物质,然后打印出所需要的东西呢?能够打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我们现实中有的东西吗?就比如解析出人体基因信息后,完全可以先在电脑中模拟构图,打印一个完美的人体出来,当然也可以打印出一个符合世界规则的神话生物出来,比如顶着猪头的生物,顶着猴头的生物,顶着牛头的生物,甚至只要符合宇宙规则,可以在打印的人体中构建一个生物核电站供能,超人想来也不过如此。当然这只是和生物方面的联系,往其他方面拓展也可以幻想出无数可能性。回到刚才的话题,当新的身体打印出来之后,把链接装置一插,把人的意识传输进去,打印的身体活了!
有这样的技术支持,让生命在现实中也具有了虚拟世界里超越凡人的能力,那么生命自然不会局限在虚拟中欺骗自己,毕竟虚拟世界只是人类创造的,所有可能性都不会超出人的界限,想发掘更多的可能性,探索无边的宇宙这时也具备了自身的意义。
现在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未来全人类进行太空旅行需要多少飞船?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有一部作品叫《流浪地球》,其中的背景也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流浪地球中人类把整个地球改造成了一个飞船,用超强力的装置推动地球前进,让地球从行星变成了彗星,当初看了很震撼,而如果未来是按照上述的方式发展,也就是人工智能导致人类社会电子化,然后3D打印将电子生命重新打印出来,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也是一艘就够了!电子化社会需要的硬件设备搭载在宇宙飞船上,飞船上只保持少量的活动人类,对飞船进行日常的维护,甚至不需要人类或者人类意识控制的生物,人工智能化的机器人对于枯燥乏味无聊的工作肯定能做到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等到了有生物甚至智慧生物的外星球,抓上一个,扫描特征,打印一个,注入人类意识,某某星球之旅现在开始了。
生活的成见:
最近在看《未来简史》,想起来这篇对于未来的想法,找出来看看,对比之下,自己用的都是小说这类虚构的材料来架构,而《未来简史》则是通过过往的历史来演化,作者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过去造成的现在,让人觉得论证特别充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