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遇到一个概念,名为动因理论,人对于工作的看法其实是受两个方面因素所主导,一是基础因素,二是动力因素。
先来说说基础因素,基础因素可以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若是基础因素差强人意,那么人就会在工作中生出不满的情绪来,而让我感觉比较颠覆的,是所有的基础因素都十分优厚时,个体却不一定会喜欢自己的工作。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是人的需求层次而已,物质与安全感的需求只是最底层的需求而已。因此由基础因素所引发的对工作不满,它的反面不是对工作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没有不满”的状态就像“敌对”“中立”“友好”中的中立,既不是满意,也不是不满,是两者的中间地带。
当一个人以基础因素作为寻工作的主导因素时,就会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毕竟高薪水,高职位,特别稳定,特别轻松,工作环境优良,公司政策完善种种条件都达到,对于人来说,最多拥有一个“没有不满”而已。而以实际情况来说,所有条件都尽善人意,是不可能的,就算有,也是需要强大的能力或者庞大的资源才能获得。于是乎,对于工作不满才是常态,觉得找个薪资更高的工作自己就能满意,一般也很难达成。
只有基础因素的话,没有人会对工作满意,但事实上却有大量的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他们依靠的则是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很少与外界的刺激有关,更多的是指向人或者工作的内在状态,比如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在从事工作的时候,把着眼点放在动力因素上,就有了自我驱动的燃料,想着去挑战,去成长,去突破,去用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此时,就算外部环境差强人意,也能坚持与克服,甚至不去在意。
最近在看一本小说,名字叫《临高启明》,书中人物的行为生动阐述了动力因素驱动下,人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故事讲的是将近五百人穿越到明末清初的时代,从无到有,去建设工业化社会,不仅条件比搬砖艰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所有人做起事来都热火朝天,改变历史,创造新的人类世界格局,都是带给他们无限的激情的动力因素。
可能会觉得小说是虚构的,毕竟现实太真切,伟大已经被别人包揽,升斗小民需要不来这些。或许是真的,只不过作为个体,并不需要想着改变世界,更够改变自己就足够了。早听人说过,成长是一个人最需要关注的,别人处得来的东西,并没有太过深究,只是觉得很有道理,应该多做些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事。效果不算太好,做起来不上心,三心二意的时候很多。前几天,在《未来简史》中看到“重新想象未来”这几个字,突然让我意识到:“自由”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权利,“重新选择未来的权利”才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想每个人都幻想过自己穿越回到过去,然后依靠先知先觉,重新选择个人、社会、国家的未来,使世界变得贴乎自身想象。不用我说也知道,穿越是不可能的,可重新选择未来却不一定非要穿越才能做到,不断关注自身成长即可,不要在意薪资,环境,职位。查理芒格说过,想拥有一样东西就让自己配的上他,当成长到可以拥有,就等于把过去抛弃,重新选择了未来。
对我来说,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今天之前,我无法表达出成长对我有什么作用,现在,我可以说我找到了自我驱动的动力因素,并且知道不断成长可以让我有能力重新选择未来!
想起之前对人说的一段鸡汤,走在街上,遇到两个中年人,一个满脸怨气争论蝇头,一个从容不迫神态祥和,你会对谁有好感?如果这两个人,不是别人,其实都是你,你会想成为那种面貌?成为前者很容易,保持现状或者需要降低点对自己的要求,就可以做到;成为后者却挺难,需要练习心态,经历诱惑,但只要坚持下来,就是选择了好一点的未来。
图片
生活的成见
《何如衡量你的人生》
《未来简史》
《临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