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智与养口体
☆ 张青和
最近热播电视剧《人世间》有这样一段故事情节:1978年春节,周家空前团圆,远在重庆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周父、考上北大的大儿子周秉义和已官复原职(省长)的千金郝东梅夫妇、考上北大的周蓉和已落实政策的北京诗人丈夫冯化成都回来过年了,这是周家自1969年以来的第一个阖家欢乐的春节。周父率一众子孙给街坊邻居拜年,邻居都夸周秉义和周蓉有出息,赞美和艳羡周父好福气,历来孝顺的从未丝毫计较得失的小儿子周秉昆内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情绪低落。就连周父也忽略了秉昆和郑娟夫妇的辛苦付出,忘记了秉昆夫妻在这个家的重要性。周家如果没有秉昆和郑娟,周母还是个植物人,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儿女秉义和周蓉书读的再好出息再大,也不可能让老母亲昏迷两年半后奇迹苏醒,现在可能连家都没有了,因为没有妈的孩子家就不复存在了。冯化成见状就宽慰秉昆:子女尽孝道有两种,养心智和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光宗耀祖让父母以此为荣的是养心智;伺候父母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你替我们在家照顾父母竭尽孝道,我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去深造。
有这样一个我熟悉的家庭,三个儿子都是那时候的大学生,分别在北京、马鞍山、上海工作,工作很好,收入很高,上个世纪我们这里的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都是他家的,电风扇还没普及的时候,他家老两口就开始用儿子们买的空调了,他家三个儿子是我们这里家长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老两口的生活状态是父母们追求的标杆。老两口虽然生活条件优渥,至于三个儿子就像远房亲戚很少走动,儿子们的工作都很忙,一年到头没特殊事情是不回来的,甚至连孙子们都不知道老家的门朝哪开,因为城市生活惯了,农村的条件他们无法忍受。老两口偶尔也去儿子们的家走走,都是去去就回,城里生活规矩太多,和儿媳孙子又形同陌路,着实无法长时间共同生活。再说去了按照老人的说法就如同“坐牢”,孩子们出门了,把饭做好放电饭锅里热着,想吃了就自己弄点,天然气之类的不能给老人动的,有人喊门,无论说是干什么的都不要开门,也不让他们出门,就是让他们也不敢出门呀,出去了就摸不回来了。两位老人拿着儿子们给的用不完的钱,在农村老家没病没灾的倒也生活得逍遥自在。可是随着老母亲摔坏了腰椎,卧床不起,问题出现了,老父亲年过七十,日常生活倒也能照料,可是让他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就是问题了,三个儿子也不可能把老母亲接去照顾,更不可能不要工作回来伺候老人,结果还是用钱解决问题,请人到家照顾二位老人生活起居,后来老母亲病危,保姆打电话给儿子们,等他们安排好自己的一切,拼命赶回来都未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儿子们内心的悲恸和遗憾,周围人们的慨叹和惋惜都同样的无奈。
我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七个子女,只有二哥在村小教书是“国家教师”,端的是“铁饭碗”,我们其余六个都继承了父母的衣钵——地道的农民,我们七个都从没离开过土地,或做点小生意或打点零工什么的补贴家用,生活倒也过得衣食无忧。我是老幺,父母自然就随了我和妻一起生活,直到父母相继过世,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几二十个年头。妻没在父母面前说过一句大话,没和他们红过一次脸,父母的生日、过年过节,哥哥姐姐们肯定要来看看父母的,带点他们喜欢吃的零食或者给他们买件新衣服,来了一起吃个饭,陪父母聊聊天,老俩口开心得像个孩子。老父亲记忆力好的惊人,一整天就听他一个人讲那过去和我们有关的故事,听得我们也跟小孩子们似的开心。就是平时,哥哥姐姐们也一有时间就往我这跑,哪怕来看一眼他们,拉一下他们的手,听父母唠叨两句。父母年纪大了,生灾害病也很正常,每次住院都让同病房的病友们羡慕不已,因为每天我们陪护从未少过四个人。直到父母终老,我们全部围跪在周围心痛不已,看着父母安详的永远离开我们。
我已年过半百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孩子们虽然没有成为特别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在人前扬眉吐气,褒养我们的心智,但他们身心健康三观很正,也很让我们聊以自慰心满意足。大女儿2020年大学毕业,大学在南京读的毕业后就在南京上班了,我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动用了和她关系很好的我的姐姐和外甥们轮番做工作叫她回来找个工作,我的两个小的孩子虽然还是在校生我也给他们灌输毕业后回来工作的思想,外面大城市固然很好,但是现在国家积极致力于缓解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落后地区正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只要你有知识有能力肯定会有用武之地的,其实想把他们留在身边也许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农民父亲骨子里的自私吧。窃以为,我们年迈的父母养口体远比养心智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