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笔”
☆ 张广友
笔,写字绘画的文具。清代的蒋士铨在《鸣机夜课图记》中写到:“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说的是从六岁时就开始“执笔学书”。《史记·孔子世家》写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新唐书·李白传》中也写到:“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都说明笔之重要。历史是用笔记下来的。还是几年前,我在敦煌看到了古人那毛笔写成的小楷文字,记下了那些年份的历史,我就想,这小小之笔可不得了,若没有它,那些祖国的历史能延续到今吗?
前些天在《新安晚报》上看到一个修笔匠,叫陈晓玲,她坚持修笔20多年,无论有没有人来修笔,她都一如既往地摆摊。文章中说陈晓玲年近六旬,师从父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合肥修笔,她记不清修了多少笔。可是这些年修笔这个行当越来越无人问津了。无人问津,是因为使用笔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年轻人都敲键盘了。使用笔的人群也多是用一次性的笔了,钢笔闲下来了,有的已成为收藏品。读到这则报道,我想起当年钢笔是极为流行的书写工具,衣兜里插支钢笔就是有文化的象征,有的人为了体现自己是个文化人,出行、相亲都先想着插支笔。一支少,就插两支。有笔的人多,用笔的人多,使用坏了笔也多,修笔这个手艺活总是“闲不着”。由陈晓玲坚守几十年修笔,到现在修笔的行当不景气,修笔的技术没人学,已无传承者。陈晓玲却依然坚守修笔,我想了很多。
最先想到的是笔之名称。笔是伴随着我国的文字而产生和发展的。应当说在石头上、竹木上刻字,虽是刀,实际也是一种笔。有了纸的发明,我们的先人又发明了毛笔。有了毛笔,又推动了书法和绘画。而书法绘画伴随着“笔”行走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行走出花鸟、人物和山水。在工业化革命以后,发明了硬笔,这就是钢笔。钢笔的产生几乎代替了软笔的书写。有了钢笔以后,又发明了一次性的圆珠笔等。现在人们使用的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笔。笔作为写字绘画的文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更新,每一次更新都是社会的进步,都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特别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推进,电脑代替了人脑,键盘代替了笔,于是笔的命运岌岌可危,修笔的行当也就冷清了。
想到的是用笔之名称。拿起笔书写,一定要根据书写的内容,书写的要求。文章的开头叫“起笔”,文章结束叫“收笔”;亲手写下的文字叫“亲笔”,集体讨论后由一人或数人去写的叫“执笔”;笔耕中断的叫“辍笔”,请人修改的叫“润笔”;初学写作的叫“试笔”,写出妙文的叫“神笔”;文字留下思考的叫“伏笔”,不便直说的叫“曲笔”;随意写成的叫“信笔”,有感而发的叫“随笔”;文不对题及字错句劣的叫“败笔”,名人大家的文字叫“大手笔”;书画大家的作品叫“巨笔”,精雕细琢的绘画收“工笔”;皇帝之书是“御笔”,弃文从武叫“投笔”;我想还可以再说出许多“笔”。但不管什么称呼,都是“笔”之功,没有“笔”,何来那么多的称谓。
想到笔还有许多叫法:什么写字、画画用笔的风格收“笔势”。《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王的风格是“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实,王羲之传世之作《兰亭序》用的是行书,而非隶书。什么靠写作、抄写代替农作以谋生的叫笔耕。《后汉书·班超传》中写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耕乎!”南朝梁·任昉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一文中写到:“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以上笔势说的是风格,而笔耕说的是职业。
还有以笔谈为名的书,例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他在自序中写到:“思平日与客言者,时记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时下以“笔谈”而名的书也很多。在书画或诗文创作中,多有寓意境功于笔上,故称笔意。宋代的范成大在《喜收知旧书复畏答书二绝》中写到:“笔意不如当日健,鬓边应也雪千茎。”我不知还能在笔上找到多少关于笔的叫法。此时一下又想到书法创作中对笔的规范性要求就更多了。从握笔到用笔,从起笔到收笔,从提到按,从中锋侧锋到转折,从顿挫、徐急、藏露到展收、方圆等等,其中规矩很多。小小一支毛笔,劳尽书者一生心血;轻轻一支毛笔,写出重重美美文字;小小一支毛笔,画出人与自然万种。笔之功,笔之力,笔之用,中国人敬畏它,珍视它,哪怕是键盘再快捷,国人都不应忘记它、丢下它。它既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工具,有了它,才使几千年的文脉传承至今,有了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才能大放异彩,令世界各国人学之;没有它,丢下它,我们还拿什么向世界证实我国文化的悠久,我们还说什么不忘本?
在“笔”中,我体会到人生的苦甜酸辣,感悟过人间的生离死别,看到了自己成长进步的足迹。小小的铅笔头,写满了田字格的字,旧钢笔记下了我学习、做事、做人的历程。圆珠笔,有我在复写纸上写下的文字。这些文字成了铅字,曾让我兴奋不已,曾催我继续努力。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勤笔头”的教诲让我爱益终生,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小本本。正是这“笔”,使我读书认真了,写作有了素材,小本本成了我日后创作的材料库。古人说文章就是“一笔入,一笔出;一笔缩,一笔伸;一笔落,一笔起”。是啊,“不动笔即已耳,文人才动笔”。“下笔如神,必先读书万卷;眼阔如海,遂得笔重如山”。这正是以笔为生,以笔修为,以笔作文,以笔交友,以笔走人生。因为“笔”,才真正有了文化、有了文人,有了国家。请看,是笔,展示了屈原不沾世尘的高洁之气;是笔,展示了司马迁的发愤之气;是笔,展示了陶渊明的坦荡之气;是笔,展示了李白的豁达之气;是笔,展示了鲁迅的英雄之气;是笔,展示了毛泽东的伟人之气。笔上写千秋,笔上写人生。笔和键盘,都具写字之功能,但以笔写出的字带着温度、带着情感、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忠诚和敬畏。键盘是现代化的书写工具,省时快捷,可用,但也别把笔丢下。丢长了,就会提笔忘字。要看到,连外国人都在学习汉字、用笔写汉字,我们没理由光会敲字而不会写字。一项调研数据显示:94.1%的受访者都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窘况,其中26.8%的人经常提笔忘字。早在1948年,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兼驻华参赞卫三畏就说过:“一旦废止汉字,而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中国就会出现数百种文字,中国将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不复存在。”此言虽然有些过头,却也发人深思,特别在如此多提笔忘字的今天,更需要拾起笔来,用笔去书写中国特色的文字,传承伟大的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