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25字,阅读时间约2分钟)
我个人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一样重要。
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其中,文化素质是显性的,心理素质是隐性的;心理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表现。
1.文化素质是硬实力。
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路走来,越到后面,分数越重要。
即使在“双减”的背景下,分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决定着孩子以后可能进入什么样的高中,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这点是无可置疑的。
而分数,是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文化素质,是孩子的硬实力。
所以,我们平时还是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想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不能因为“双减”就不重视甚至忽视孩子的成绩。
“双减”减去的是孩子的学习负担,减去的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并不是要减去孩子的成绩。
2.心理素质是软实力。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也很重要。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分别是——
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这7条标准,可以作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参考。
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遇到事情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推脱责任、抱怨和指责别人;
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主要是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固定型思维;
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拥有较强的“心理弹性”,在经历压力、挫折和创伤之后,依然能够积极应对,并适应良好。
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孩子遇到问题、困难或挫折时,能够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
3.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经过研究,也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该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又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
这十八个基本要点主要包括——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这些素养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着作用。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局限于培养一个平面的“人”,而是要培养一个立体的“人”,着眼于未来,能够让孩子全面发展。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初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