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关于告别,关于自知与自我和解

(一)关于告别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国漫合集叫《完美的告别》,非常清新简单的分镜配上动物主角们说的非常简单的故事——关于“没有完美告别”的遗憾。
 
我看了。《完美的告别》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说了深刻的主题——告别
 
我觉得很多人不愿意提起这个话题,可能是觉得这个话题犯忌讳,可能是觉得它矫情,可能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或许对于他们而言,一旦说了有关“告别”的话题,“告别”这个危险的咒语就会跟着他们,让他们处在一片阴云下。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告别本身只是一个告别的动作,一个告别的声音。它只是人对于现阶段人事物的一种阶段性的总结,一个阶段性的分别,它证明这些人这些事是真正存在过,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个别人的幻想中。
 
但或许对于部分人而言,告别意味着认输、意味着软弱,意味着可能以后就见不到了。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告别本身只是告别罢了。赋予它太多负面的含义,恰恰证明人是软弱的,人是不舍的,是害怕、有忌惮的。
 
告别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见不到谁,就碰不到相同相似的事物,与他/她/它们绝缘。
 
恰恰相反,没有能及时告别,因为一时担心自己失掉坚硬的外壳而显得矫情,让自己看起来冷漠,最终惆怅的还会是自己。
 
退一万步讲。即使告别意味着真的告别,那又如何呢?比起被动接受,主动释然总是好的。
 
因为若真的有什么想说的话想做的事,而没能及时的说及时的做——如果那是相当重要的话、重要的事,不论愿不愿意承认,之后每每想起来,都是一种悔恨。
 
若好好的告了别,便不会有这种缺憾,自然就会舒服很多。
 
无需和其他人提起,你可以问问自己:在你的人生中是否有过一些重要的人,本不该被你漠视,但因为没能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关联,不需要任何的告别便逐渐疏远,仿佛以前的关联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你不珍惜自然有人珍惜。你不在乎自然有人在乎。但告别的机会有限且不可复制,过了就没了。
 
亲情,友情,爱情,皆如此。
 
有告别的意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切实懂得珍惜。
 
我也明白无论怎么劝说,想好好告别的人终会自己想办法好好告别,而不想或迟钝的人始终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仪式感这东西,只对在乎仪式感的人才是可见的。
 
有些告别早已结束,而有的人以为一切尚未开始。

 


 

(二)关于自知与自我和解

 

当今社交圈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大差不差:甜甜蜜蜜的小情侣可能是刚脱离幼儿园的,青春伤痛文学是小学生和初高中生的最爱,大学生和工作族成日沉溺于沙雕文学中不可自拔。

 

这大概就叫,缺啥补啥。

甜了就放刀,苦了就加糖。

 

我并不是说校园霸凌等等现实问题并不存在,它们一直都存在。人在成年之前内心最为敏感,被畅销作品中的中二和伤痛风格吸引实属正常,内心阳光到从不多想的反而会是少数。

 

虽然就连国产校园剧里都说了早恋不许成功而且早恋确实也很难成功,但对于三观正常身心健全的普通孩子而言,在校期间的同学友谊还是最为没有杂质的。

 

觉得永远都不会分开这种可爱的想法也就学生才会有。或者某些一辈子都有条件怀有赤子之心的人也可以拥有。

 

但我这里要说的自知,其实倒也无关爱情。

 

有种说法是,和爱情无关的独占欲,是特别可笑的。回头想想,深以为然。

 

我们真的可以从小开设一门叫做“如何正确看待自我”的心理课程。这样就不会时常因为各种莫须有的原因而生出一些莫须有的独占欲,竟然生出“他/她怎么可以……”,然后名为自知的清明之水从头浇到脚,“怎么就不可以了呢?”

 

自知浇下之前的那种特权之心也未免太可笑了。

 

现代打工人不太容易。现在打工人没点儿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踏出过社会。现代打工人即使没有点心理障碍也得给自己安上几个。但无论怎样,皆不太可能无欲无求。

 

如果人当真无欲无求,在日行一善的那一刻就该忘记这件事。否则就是有所求。这所求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期许,或许是其他什么常规或非常规的事物。即使就是求得一方空气那也是求,只要在助人后没有立刻转身,那便是有所求,那便不是无欲无求。

 

有的人活了很多年都以为自己是自己以为的样子,后来突然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人之所以时常拧巴,皆因为自己和自己期待的样子总也融不成一个。若大大方方的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活成当下最好的样子,自己不拧巴了,也不会把这份拧巴带给别人。

 

《一人之下》里的张灵玉因各种原因无缘修炼阳五雷。在罗天大醮的赛场上,他终于让自己最讨厌的阴五雷现世,将自己最讨厌的一面现于人前。老天师高声对他说:灵玉,接受你现在的样子,即使变成一头猪,也要接受你现在的样子

 

接受、表达自己的样子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接受自己的样子首先需要自知。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像灵玉真人一样,承认自己的内心、让自知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接受并不那么遂自己心意的自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与自己和解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关于告别,关于自知与自我和解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