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尤其是每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总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我个人倒是很希望它们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而非仅仅是“爱情故事”,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后来我多少明白了那么一丁点。血浓于水,或萍水相逢见义勇为,虽然也会触动人的心弦,虽然也是一种“爱”,可那些大爱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小爱相比,更加理想化、更加理性化了。人们之所以需要不停地吸收来自爱情类题材的“养分”,皆因爱情代表了一个人的所属,代表了一段青春,或一段往事。少年人憧憬爱情,因为爱情可以“加速他们的成长”,早日步入成人世界;中年人回味爱情,因生活的重压让他们不得不抓住最初那点本真;老年人怀念爱情。或思念老伴、或回忆初恋,或握住眼前人的手。爱情于他们代表一段逝去的年华。
我听《Young and Beautiful》不是因为它的旋律体现出来的故事朝气蓬勃,而恰恰是因为它处处透出的奢华、冷漠,毫无朝气可言。这样坦荡的调子反而比一些句句都在强调“”现在等同于过去”的调子要好多了。显然,有这样一首主题曲的故事几乎不可能有一个美满结局。只不过对于憧憬爱情的人而言,这是种特大型悲剧。
电影前半段用大力气描绘了盖茨比的“了不起”——主要是他功绩和财产方面的了不起。他有如何让人羡慕的家世,如何广泛的交际,如何的富有,又是如何的温礼恭俭让。以及拥有“这一切”的盖茨比,对于已婚的黛西的追逐。
黛西不愧为最受欢迎的女孩。她不是个冷脸美人,而是个事事皆不上心的猫一般的姑娘。那位有直勾勾清澈眼神的、会因盖茨比的信而嚎啕大哭的,盖茨比认识的那个黛西,和现在的黛西,当然不是同一个人了。
婚姻不顺、丈夫不忠……黛西的“遭遇”,盖茨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以为自己多年的等待终于可以有一个HE了。他是真的打算要和她在一起,尽管她从未敢认真想过。曾一无所有的人总有一腔热血与蛮勇,而拥有太多的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往往无法走出既定的空间。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生传奇,却还是离开了人世。比起最后他挨那一枪子的悲剧,曾因收到他于千万里之外一封小小书信而哭着说“黛西不嫁了”的那个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个连故人葬礼都不参加的冷漠又胆小的人的悲剧;盖茨比这么多年以黛西和她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认同为人生最高奋斗目标却最终没能看懂黛西如今的冷漠与自私的悲剧……这个结局,真的不算太糟了。
比让盖茨比亲眼看见、亲耳听见黛西两口子的逃跑计划,比让他亲手打碎自己的美梦,要强太多了。
盖茨比真的挺了不起的。他生于贫穷,一路打拼,只为得到认可,为了这一点念想,他可以做到许多事。在他迟迟不和黛西重逢的日子里,他的“王国”,与黛西家隔海相望。
他成功的原因是黛西,失败的原因也是黛西。
黛西作为一个标志,大过她作为一个人,为盖茨比所记挂。真实的黛西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上流社会的弱女子,与盖茨比自己为自己构想的,不是同一个人。
既然如此,也难怪《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真正心疼盖茨比的,只有主角自己了。
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挺惊讶的。或许因为《Young and Beautiful》这首歌的气质过于苦大仇深,短短一个MV的画面让人联想出来的,是盖茨比和黛西间的种种误会。然而这些都没有。或者说,即便有误会,在他俩重逢后的几个小时内,都通过喝茶解开了。唯一生出来的新的误会,是两人对生活与未来的不同的构想。
电影当然不是不好看。不论是盖茨比还是黛西,还是里边的其他配角,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后半段对黛西所在的阶级的自私冷漠的批判,更代表原作作者个人的立场。
盖茨比这个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人,虽然是被封入了木棺,但比起他,当时米国表面奢华实则死气沉沉的上流社会,才是真正走向坟墓的那一方。
除去对盖茨比这一文学形象的惋惜及他的悲剧收场带来的思考,我对电影没有太多的偏好。之后会抽时间将原作补了,并继续单循《Young and Beautiful》。
——那首歌字字句句唱的都是“黛西”逝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