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不谈李诞,就只聊聊书

好像是在不久之前,我的朋友们,或者不算是我的朋友但我依然熟识的那些人们,彼此之间仍热烈、认真地讨论书籍、电影,仿佛知识分子的聚会。也不该这样说,有一个事实得再重复一下,我们曾经都是“人文学院”的一份子,当时我们都以为个人的使命是与文字作伴。到现在来看,这种认知实在是过于粗浅,甚至羞于回忆。而我真正想说的是,之前,在不久之前,我们是热衷于文评、影评这样极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的,这是确信的事实,与之相反的另一面,是这种文字在我们之间流传的越来越少,已经几乎不再出现。

可能我们总是会或早或晚地发现,自己的见识并没有那么深刻,个人的意见也未必显得有价值,我将其归结为这种沉默最主要的原因。

1/3 不谈李诞,就只聊聊书

我之所以自己承认自己是他的粉丝,是因为他的四本书我都买来,且认认真真地领教过。在这方面,我有种朴素的追星观点,喜欢他,就要为他花钱。后来,我发现这和曾经嘲讽过的某一个群体的观点不谋而合,显然,基于她们不算优秀的口碑,我有必要在之前就划清楚界限。我又找了个新的说法:我是在为自己的价值观付费。

其实我没有价值观,但我觉得这个世界是这样,要用客观的东西来证明主观的想法,我的钱如何花出去,就证明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乍一听,这非常消费主义,但其实很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于是买了很多书没有看,也不好意思称自己是一个“爱书之人”,我通常这样吹嘘自己,“爱买书罢了”,既表达出自己“风雅”的爱好,又显得格调不凡。

书带给我的思考空间,很难承认要比互联网信息带给我的多,但阅读是什么,书又是什么。上学写作文,大家都这样比喻,书里是一个世界,书里是一片大海,书里有一位老师。现在我觉得,阅读是一种带着惯性的煎熬,写作是一种寂寞的倾诉,书籍是一个人的坦白——我对我自己的坦白,我从每一段文字中试图寻求共鸣,试图读懂自己,试图要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我在想什么”。

这一堆纸张、墨水,与我阅读的时刻,被封印,被封印在太多我看不懂的段落,被封印在太多我猜不透的结局,天生不存在咒语。

2/3 那些被忘记的,和即将要被忘记的。

《候场》没有目录,也没有序言,更没有推荐词,直愣愣地展示出来,内容是独白,看完觉得像是偷窥,了解了一些本不该以后也不该了解的故事,读完之后的心潮澎湃间,惊觉忘了到底说了什么。和之前的所有书籍一样,阅读的灵光乍现是一种美妙的幻觉,我以为我可以了,但是我全忘掉了。

写到这里,我应该举几个例子,我从脑子里抓住了《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苦杏仁味”,《洛丽塔》里花园里青草上的水滴,《基督山伯爵》里黑色的礁石和黑色的海,书籍浅显易懂,画面一纵即逝。我应该找出几个更拗口的作品,举出几个更冷门的作家,但是脑海里没有,我记得我在这些时候出神,所以它们印象更深。

以往的书文字扎实,排版也实在,像极了鼎盛时期的报纸,不注水,每个字都透着那么份精致,信息量极大。畅销书则空旷,文字间距大的好像彼此之间都不认识,内容离纸张的边界也来越远。后来我想明白了,现代阅读的快感在于翻页,在于记忆与遗忘的边缘试探,在于闲暇时间阅读完毕后的冷静与空想。总结一下,畅销书在帮你尽快达到“贤者时间”,在将要被忘记的临界点,狠狠踹你一脚。

3/3 想要被骗,想要浪费时间。

李诞在书里说,不要记忆金句,不要等待金句,但我还是记住了,“充满爱但是你完了”。

阅读的冲动,一部分来源于想要被骗。有很多问题,我也能给出答案,比如“没关系”、“想开点”、“一定可以”,走心或不走心地安慰人,是当代人的天生技能。但人们还是离不开书,离不开陌生人向你解释人生,离不开那些远方不知真假的人和故事。我个人这样解释,阅读并不是学习,其有些时候被人冠以消遣的名号,消遣就是放松、被意识支配,在行为之间,有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将要接纳你,你将要救赎我。

所以不难想象是什么填满了这段时间,不是彼此相信,而是相信自己。

所以阅读是一种本能,从阅读人到阅读事,延伸到阅读文字,你以为自己是想要了解的更多,其实就是想了解自己。那些深厚的阅历、潇洒的活法,运行于每个人脑袋里的平行宇宙,其意义在于,把一份的时间用成了双份,在似真似假间,从容地浪费时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不谈李诞,就只聊聊书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