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故乡在纸上》再版说潦寒

杨晓曦:作家成长时能听到拔节的声响
——《故乡在纸上》再版说潦寒

惠特曼的《草叶集》再版了八次,从1855年初次出版,当时只收了十二首诗。其后不断补充,到他病逝前的最后一版,已经收有近四百首诗歌了。他之所以把他的诗集取名为“草叶”,是因为草叶代表着生活在底层的、最普通的美国民众。一百多年后,世界另一端的中国作家潦寒,《故乡在纸上》已经出版了四次。从十八九岁写《高高的栗木门楼》这篇村史开始,到四十余岁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故乡在纸上》时,“栗门张”这时不再像一个村庄,而像一个城市那样气势磅礡……

1、再遇《故乡在纸上》

2016年,偶遇潦寒的《故乡在纸上》,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感觉是在看一部写实的纪录片,一个镜头一件事,事事不相同。各个镜头都是抓拍,每一个人物仿佛都在和读者共呼吸。读起来心里有一种隐隐的疼,却又仿佛一旦停止阅读便会窒息。读完后,这种气息依然在腹腔里横冲直撞,写下书评《写不完的故乡情结》平复,方才了然。

再版的《故乡在纸上》,原本以为只是销售的需要,一种商业行为,不经意地随手一翻,就翻到了《父亲这一辈子》这篇文章,顿觉与之前的旧版迥异不同,不一样的述说方式,更让我听到一种生命的回声,追寻到了作者傲然大气的性格密码,以及他记人写事方式的轨迹。

目光所及之处,赫然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2、生活的直径

“父亲”一生中干了好几样事情,考中专,进工厂,蒙冤返乡,当裁缝,做耧耙,送子读书,创业建厂,件件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像是传奇。读起来发现“父亲”不仅是在寻找自己独特的位置,仿佛是在彰显一种可传承的技能。

拥有技能的人,在农村也叫能人。能人,即是指有一技之长的精英——专才。而“父亲”却是多技在身,用时髦的语言来说是“通才”。两个版本的《父亲这一辈子》把这样一个“通才”,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和感觉。旧版,可感受乡村背景之下“父亲”的丰富与温暖,倔强不屈与自我突破,同时也夹杂着作者少许对当时、当景、那些事的愤懑情绪。结尾处,父亲一声长叹“这是一种宿命”,诸多遗憾,关于父亲仿佛戛然而止,不再言说……新版在兼有优点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突破,把父亲生活的直径最大化延伸,精神波及到后辈,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千万别小看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力量,人生成败,就是在这种力量中慢慢地被塑造拿捏出来的。如果不信,来看结尾处:

几年后,我父亲一个故人的孩子找来说,十多年前,他父亲借给过我父亲一万元钱。关键是,一没有借条,二两个当事人都不在世了。

“把他的卡号给我,我把这一万元汇给他。”知道这个事后,我告诉家人。

“无凭无据,两个当事人都不在了!凭啥?”家人疑惑。

“为了维护我父亲的尊严!”我怆然地说。

这不只是对生命最大的安慰和尊重,不像是结尾,更像是听一首交响乐,乐曲行走到这里进入高潮,格调乍然昂扬,回声嘹亮,父亲这一辈子的生活直径在精神上被充分延伸扩大,涟漪荡起波澜,波及未来,未来便还会有许多事情发生。文章至此峰回路转,很有继续再写的必要,那么再版就成为必然。

文章写死,再写活,是一种技术成分很高的能力。不能不说,新版是一种生活直径、精神境界的无限扩大,值得再次细细揣摩。

3、望万物而容万物

有了前面的惊喜,便有了读下去的欲望。再看《豪强列传》,看乱世中的栗门张出来的几个乱世英雄:土匪张乃召,奇人张大鹏,武术高手“扫蹚腿”张宝德,看他们在历史状态中对生活的演绎和生存智慧;再看《消失在口头的民间大事》:土改,大集体,平顶山拉煤,发大水,分队。这些都是史书不可能记载的事情,而作者偏偏把他们放在生活的视角平铺在岁月上,平铺在文字里,展示生命群体在社会背景里正常状态下的喜怒哀乐。

写这些人物的时候,潦寒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 目光如炬,望尽万物,把这些人物形成画面,拍成分镜头,拍成“神镜头”,一一罗列在读者面前,让栗门张这个村庄在潦寒包容万物的大胸襟、大手笔下,走进书本,行走在历史前进的路上。作者在用土地般宽厚的心胸述说一段往事,是非勿论,任凭读者各自评说。如是,有价值的历史可以名正言顺地入书,形成了记载,而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也不亢不卑悄悄形成文字,回响着时代的声音。

大地之上,这种述说和记载,怀善还是怀恶不难区别。

4、生命的回声

新版的《故乡在纸上》,带给人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从《父亲这一辈子》《消失在民间的口头大事》到书中诸多个镜头一样的文字叙述里,可以看得出,用不同的眼睛看到、经历的人生真相都是不一样的。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得先锻炼什么样的眼睛。每个人站着的地方原本都是平等的,只看你找准了方向愿不愿意往上爬,爬上去以后也就成了别人眼里的所谓的不公平。当然,这里面也有历史背景的原因,让爬不上去成为理由,但是,如果你坚持往上爬了呢?

《围炉夜话》里说:“富家习骄奢,最难教子;寒士欲谋生,还是读书。”从小读书的父亲也看准了这一点,读书便成了作者弟兄们走向未来的重头工具。

书本里的父亲,反复寻找新的出路,不说苦衷,不追究造化弄人的对错,专注于每一个选择,把选择的每一件事都做得精准有成效,为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撑住人生的一口气。为了这口气,他在生命最黯淡的时光里,在一段辉煌后蒙冤返乡的人生低谷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弹力。

“父亲”把这口气呼吸得豪放大气,他要求孩子们读书考大学,用知识战胜庸俗愚昧,“考不上,考死也得考。”,是一种怀揣高度责任感的远见卓识,为了这个责任感,“父亲”把自己活成了一棵傲视风雪的大树,能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依靠着。虽然,对自己是“狠”了一点,但是,他给予的越多,回报给他的也越多。家庭和睦团结,儿子们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为孩子们将来的发展设置了一种性格密码,这个密码回声浩荡,并被作者发扬光大。

这是一种生命的高质量的回声。

5、下一站的拐角有你要的惊喜

通读新版《故乡在纸上》,之前冷寂、孤独、悲悯的情怀大气地升华到一种昂扬的斗志,仿佛,未来的一切都在明朗之处闪着光芒。

潦寒写这些,是不用技巧和技术、不用计较修辞手法是否漂亮的。他从实写来,家乡和父亲和历史和岁月自然地融在一起。家乡是作者心安之处,是情感的仓库,是笔触的起点,不带雕琢,不藏目的,他用土地般宽厚的心胸述说着一段又一段往事,虽蘸满深情,却不做是非评判,偏偏就那样牵着读者的眼睛和心灵,在里面九曲回环,浮想联翩。

故乡啊!原本是人回家,鸟入巢,畜归圈,孩童癔语,圆月挂星空的自然安适,甚至,可以再加上一两声犬吠,和惊鸟扑棱翅膀的声音。它是那样的让人碎碎念!故乡在纸上,果真在纸上么?不,家乡是一棵大树,是有根的,根扎在人心中。我愿更美好的故乡人、故乡事在作者醉心的领域里,被用文字抓拍,被用文字形成记忆,一版再版三版……一版比一版更能牵动人心,相信,拐角之处,有大家想要的惊喜。

我愿这种生命的回声,浩浩荡荡,涟漪荡成波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故乡在纸上》再版说潦寒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