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诗经》里的家国情怀

《诗经》里的家国情怀
周福玲

作者系郾城实验中学英语教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收录的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部分诗歌,现存305篇。《诗经》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描写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诗经》就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经历两千多年的沧桑,《诗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而《诗经》中的一些战歌诗里所表达出的家国情怀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

屈原投江,苏武牧羊,杨家将抗辽,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抗元,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硝烟,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杨靖宇抗日,华罗庚钱学森等伟大的科学家放弃在外国的优裕生活排除一切干扰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等等。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为了祖国这个大家,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小家乃至自己宝贵的生命。是什么使得中华民族一代代对自己的祖国抱持有如此的赤胆之心呢。在《诗经》里,我找到了这种家国情怀的文化源头。在读了《诗经》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精神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的结果。

以征人视角切入的战争诗在《诗经》战争诗中篇幅最多,也最真实感人,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将士同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秦风•无衣》就洋溢着这种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与豪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 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这是《无衣》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全诗分为三 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

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

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诗人用同袍同裳表达同仇敌忾的精神,后人把“同袍”“同裳”作为精诚团结的代名词,正是从这里来的。

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战士们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心甘情愿地承担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

小雅中的《六月》、《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也是战争诗。它们记录了周宣王时代讨伐四方夷狄的战争,体现了人民抵御 外侮、保家卫国的愿望和热情,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小雅•六月》是记述赞美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歌。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全篇虽然大段篇幅用于叙事,但都是围绕将士团结一致保卫家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展开的,故全诗处处流露出高亢壮烈的艺术特点。

周民族是一个崇尚德义,安土重迁的民族,他们在六月农时出征北伐显然完全是出自无奈的自卫。这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争,所以,也可以反映出将士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首二章叙写出征前的准备。“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即成我服。”军队装备一新, 待命出征。

第三章借尹吉甫之口唱出众将士的共同心声: “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

《小雅•采薇》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战争诗,诗中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清醒地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在于猃狁的入侵,并积极地投身到反侵扰的战争中去。

例如诗句:“岂不曰戎,猃狁孔棘”,这是多么自觉的民族责任感。在个体的幸福与国家的安危出现时,周人则毫不犹豫地舍弃小家而为大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思想是战争诗的主旋律。炽烈的家国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

《秦风•小戎》是秦襄公时代一位秦国普通妇女所唱的歌。她非常想念与西戎作战的丈夫,但她更以能有一位为国出力的丈夫而自豪,并时刻盼望着从前线传来胜利的捷报。

这种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的感情,这种把民族整体利益看作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奉的最高意志的自觉意识是多么真实而又令人钦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战争诗的作者都是华夏族的一员,他(她)们的爱国感情完全是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特别是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更是如此。诗人们在民族战争中深明大义,为正义战 争奉献一切的心理,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典范性的作用。

《诗经》中的战争诗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最初纪录,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里程碑,并对后代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种热爱自己祖国,为民族生存与发展而献身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延续三千多年的精神支柱,是筑构于民族心底的万里长城,千年沉淀灿若星辰的华夏传承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虽历经重重磨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强大,至今终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我们的家国情怀,努力把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与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诗经》战争诗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诗经》 战争诗是否表现了这一崇高的精神范畴, 艺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陈铁镔先生说: “《采薇》诗中抒写了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表达了抗敌精神和阶级意 识的交织, 从而有血有肉地塑造了爱国英雄的形象。

《采薇》中的抒情主人公只 是一个普通战士,虽然其贡献但代表了普通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祖国勇于献身的普遍精神。

《小雅•六月》时说:“先言 狁之猖镢无忌,次写冲锋先行。故一战而敌退,王乃命将追奔,直至太原而止。盖寇退不欲穷追也,此吉甫安边良谋,非轻敌冒进者比。故当其乘胜逐北者,车虽驰而常安, 马虽奔而恒闲。何从容而整暇哉!及其回军止戈也,不贪功以损将,不黩武以穷兵,又何其 老成持重耶!所谓武略者,尤须文德以济之。非吉甫其孰当此?宜乎万邦取以为法也。

这里我们不是清楚地看出尹吉甫在民族战争中闪烁出崇高壮丽的美吗?他们的出现,充分说明我国文明史已由古老的神性英雄让位给了人化的英雄。

他们有了更宽阔的活动空间,有了更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他们已跟反映祖先崇拜的形象如公刘、 后稷等神性英雄区别开 来。

《出车》写主帅南仲的出场,语气急促,读者眼前浮现出车驰马骤,急如星火的场面,然后再补写南仲在京城接受天子之命,带兵出征,现在驱车而来。

这种写法加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突现了南仲争赴国难的果敢精神。
以征人视角切人的战争诗在《诗经》战争诗中篇幅最多,也最真实感人,从中我们能感 受到将士同忾、 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 同时更多
《秦风•无衣》就洋溢着这种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豪情: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从上古时的炎黄逐鹿,到而今国门洞开;从抱石沉江的屈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不管是乡野小农,还是高官巨贾,“家国”两字,在中国人心中重逾千钧。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家国之歌。“家国”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散而外发为“沛乎塞苍冥”的浩然正气。

家国何以能成为信仰?因为千年积淀,灿若星辰的华夏传承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未有我之先,家国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家国仍永存。如此,每个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无限之中。精神有了归属,生命乃有意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诗经》里的家国情怀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