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天才张爱玲
董秋月
——《张爱玲传》
读后感系列
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原创作品
✿PART01✿
最近两期读书会分享的都是名家脍炙人口的作品,发现越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和作品,感悟越是难写。因为既不想人云亦云,又想达到一定高度很难。我想,既然不能高屋建瓴,亦不能独树一帜,那索性就是放开了谈,谈谈自己的发于本心的、贴近实际生活的就好,毕竟我们读书是想有益于生活,成长自己,对于名人的成长轨迹,我们更是好的想借鉴,不好的想引以为戒。于是对于《张爱玲传》的感悟,我就斗胆的命题为《我看天才张爱玲》。
✿PART02✿
复习和阅读张爱玲的著作有将近两个月。复习以前读过的《半生缘》《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再次阅读是《小艾》《金锁记》《小团圆》等,我的阅读似乎都停留在张爱玲1957年去美国之前的著作。后来买了《红楼梦魇》,发现读不懂,也就放弃了。直到阅读《张爱玲传》(余斌著)才知道读不懂《红楼梦魇》于我很正常,因为这是张爱玲唯一一部学术著作。
张爱玲八岁读红楼梦,就能评价出后四十回写的“差强人意,像是换了个人写的”,直到港大读书,有机会阅读到关于很多红学研究者的著述,确认了自己八岁的认知是正确的。包括她八岁时还向《新闻报》投稿,写乌托邦小说《快乐村》,十二三岁时又改成《理想中的理想村》,改写《隋唐演义》,以及他22岁名声就响彻上海文坛,这样看来,她确实是个天才。
她有“天才梦”却不是单纯的天才。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造诣和成就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经历、她的努力。
先说她的家庭。家族虽没落但能请得起私塾(成名后,记起她和弟弟央求私塾先生模仿《海上花》里面的妓女说话的声音时,还在窃笑),读得起教会女中(圣玛利亚女校),港大(虽经济窘迫,但也是迫于战乱才辍学)。这是她基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而有机会去大量阅读、文学积累、接触名师和打好基础的关键。试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人还是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张爱玲的父亲母亲在为她是读私塾还是教会学校争执。旧式的生活虽然给她会有一种“沉下去”的感觉,但她也在旧式的生活中享受和证明了自己的品味和身价。夏至清曾经赞赏《传奇》中关于闺阁所下的写实功夫,关于房屋、室内陈设、服饰等的大量细节描绘,与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环境中养成的精致纤巧的趣味有直接关系。
再看她的经历。一是大时代背景,战乱、沦陷、殖民地、华人世界顶层的腐朽堕落、虽未参与但也见识了党派斗争的残酷。二是父亲张廷重的一生,是混账一生,留过洋、出过国,抽大烟、逛窑子、娶姨太太、住洋房、开汽车。父母离异后,索要学费的难堪,后母的刻薄和寡恩,父亲的毒打和软禁让她离家,所以她的小说里很少有父亲的形象。母亲黄逸梵出身名门,潇洒一生,任性一生,也留过洋、出过国,沐浴欧风美雨。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薇等大家相熟。她崇尚新思想,不逆来顺受,敢于与满清遗少离婚,交喜欢的男友。然而她也始终没有从古老和传统中解脱出来,她没有独立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一直靠着出卖祖辈留下的古董生活,甚至还花了经济异常窘迫的女儿在港大的奖学金。父母给予她的是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旧式与新式的碰撞与交融,正是这种矛盾的共生与交织,造就了张爱玲文字的惊艳与绮丽。
同时,与父亲的决裂,母亲和姑姑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港大读书时,经济窘迫的暑假不能回家而借住修道院,香港的战乱和沦陷,以及从港大返回,张爱玲意识到谋生的重要性,而她谋生的工具就是她的那支笔。她有社交障碍,但为了她自己的“天才梦”也好,为了生存也好,因《沉香屑·第一炉香》主动去拜访周瘦鹃,用那支惊艳了沦陷时期上海文坛的笔,获得了生存的保障,也实现了“出名要趁早”的渴望。
她的感情经历,亦是原生家庭的创伤。她的小说作品,结局大多不圆满,父亲为阻止母亲离婚,想尽办法掏空母亲的钱财——《金锁记》中曹七巧的遭遇;父亲的囚禁——《半生缘》曼桢被囚禁等等,她小说里的人物都能在她的生活中找到原型。
还有她的努力。张爱玲是努力的。她幼年时在父亲的书房发现一本萧伯纳的《心碎的屋》欢喜的不得了,如醉如痴的读了起来。圣玛利亚女中读书时,更是因为沉迷于读书,在生活上常常闹出“我忘了”的笑话。港大时香港战乱时似乎感觉不到炮弹的轰炸和攻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她笔耕不辍,不只是为了生计,更是因她那如泉涌般的才思。现在看来她的著作主要是1942年至1945年,3年间创作的作品,品质和口碑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建国后出走香港,包括后来去美国,这以后的创作,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似乎除了为生计奔波,还有些才不如意的味道。但她一直坚持,到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民众的认可,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让她脱离生存的困苦,于是她就将为了生计不得不的创作方向改为专心研究自己的《红楼梦魇》。这时的她,很多人会认为是孤僻的、与世隔绝的,其实更是她专心创作的时期。在我看来此时的她,不是孤僻,也不是与世隔绝,是把与创作无关的人和事完完全全地放在记忆的置物架上,若不是必须,绝不翻动。所以,天才需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
✿PART03✿
小说“传奇”,人却归于不奇。
张爱玲的散文我只读过几篇,小说可是几乎读了个遍。通读她的小说,文字背后感觉张爱玲除了文学成就受人瞩目外,也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女人。渴望父爱母爱,温暖的家,向往美好的爱情,做独立女性,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张爱玲几岁就能写诗,父亲常在家里来客面前拿出她写的诗展示。十二岁时,由父亲代拟回目,写了五回《摩登红楼梦》。这是一个父亲最初对自己子女天赋异禀的自豪,且因此专门找了师傅教张爱玲写古体诗。她记得小时候早起被佣人抱到母亲的大床上,母亲教她背诵唐诗;记得期盼已久的母亲和姑姑留洋归国,小女孩站在镜前看着母亲和姑姑弹钢琴、品论时装,心理总是无比地欢喜,这些仿佛都是张爱玲记忆深处——童年的家里唯一的光。对于后来父亲的堕落和无情,母亲的失望和冷漠,成名后的张爱玲每每想起小时候这些还是很甜蜜的,也正是原生家庭的创伤影响她的婚恋观。
母亲是不负责任的。张爱玲《小团圆》中描绘到,母爱起初对于她是不存在的,但母亲的开化风尚还是影响到她,所以后来,她说“我对母亲的爱是罗曼蒂克的”。而父亲,她怨恨、不愿提及,甚至想遗忘。父爱的缺失导致她在择偶时喜欢年龄大的男子,她曾说:“男人要比女人大十岁以上才是好的”。对汪伪汉奸胡兰成的选择,她如飞蛾扑火般不顾流言,不顾一切,只因她认为他懂她;对赖雅的选择,没有物质和事业的任何依靠和指望,只因他一日三餐的照顾她,离不开她。她儿时在家里被忽视,被比较,甚至读书的经济负担是父亲母亲离异后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尴尬。父爱的缺失、母爱的异类,导致她在情感上需要被懂、被认可、被重视。
张爱玲的作派:少要张狂,老要稳。得势时,张爱玲真就是年少成名应了那句话——出名要趁早,奇装异服、与汉奸结婚恋爱、作品中讽刺父亲、暴露舅舅的家事等等行事作派全按自己的性子来。如果说年少的张狂和年少成名有关系,那么老来逐渐低调,便和现实以及岁月的沉淀有关系。解放战争时期,对于舆论抨击她的“卖文”行为,蛰伏两年再发表文章,给自己写的序言虽有不卑不亢,但也少了沦陷期时的招摇,甚至是建国初两年几乎不发表作品。1951年出走香港,更是因为生活的困顿而低调了很多,最为明显的是衣着的平平无奇。1957年去了美国直至去世,有机会见到张爱玲的人都评价她眼睛炯炯有神,衣着优雅知性,已不见当年沦陷期上海的意气风发,老来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专心做学术研究。
归根结底,张爱玲做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地位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是非凡的。她不是异人,也不是怪人,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作品在过去和现在都吸引着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不可否认,将来也还会遇到更多喜欢她的读者。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奴隶,随着时间的流逝,研究和讨论张爱玲的人会越来越多,或褒或贬,或抑或扬,而我只看她留给我的,指引我的,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