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图书 / 音乐
专注于"书影音"的垂直媒体

一生薄薄几阕词——读李煜词

打开南唐二主词,看到后面的补遗部分,不由自主地生出些许怅然。“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如此之多的美丽隽永的句子,是否为李煜所作,却是存疑的;就连那首有名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作者也有李煜、孟昶两说。那么,真正属于李煜所作,基本可以肯定的,就只有薄薄三十余首了。

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又喜欢佛教,文章、诗、词样样精通,还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留给后人的感觉,他所有的高超才华好像就是为那些一册词而诞生的,所以,他虽然还留传有《大周后诔》《却登高文》等作品,人们钟情或者知晓的却只有他的词。

是的,他主要的经历和心路,就铭刻在那些词里,我们在阅读他的词,却也是在阅读他四十二年的一生——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他的幸福,他的痛苦,他的放纵,他的悔恨。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比历史更为真实,这种观点,仿佛在李煜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李煜在做帝王的时候,那生活是极为豪奢的。据《默记》和《词苑丛谈》记载,说有江南大将获得了他曾经的宠姬,看到灯就闭眼睛,说是有烟气;把了蜡烛,她也受不了,也闭眼睛,说烟气更加浓烈。问她,那么你们以前宫里面不点烛吗?她说,我们啊,宫里一到夜晚就挂起宝珠,光照一室,就像白天一样。李煜是怎么描写他这样的生活的?就在词里。“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整日在宫中纵情游乐,恣意享受,洋洋得意之态跃然纸上。如果说爱与美支配了他的一生,那么,这个时候的他,特别钟爱那些闪着迷幻色彩的绮艳,那里有布置的豪华的舞厅,有婉转翻腾的舞女,有红唇如樱桃唱响一曲清歌的歌伎,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令人沉醉的酒意。“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意识到时光无情、人生短暂的李煜既然在国事上无能,就把感官充分地沉溺于享受中,各种散发着超妙气息的艺术才能成为满足这种欲望的激素,让人惊讶地看到他居然能将纵情逸乐、荒唐放肆的生活写得那么富于美感。

这种美感,还充分地表现在他的偷情中。有三首词,后人大多认为是在写他与小周后的情事。其中一首说,娇艳的花,正开在朦胧淡月迷蒙轻雾之中,那个女子就双袜着地、一手提鞋,就那么带着些许的紧张慌慌地跑来,两人在画堂南边见面后,心悸中带着激动的她就偎在他的怀里轻轻地颤抖。“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机会难得,就让你好好爱我吧,把涉有猥亵的情事写得如此大胆、热烈而率真,偏偏激起的,是读者对爱情的深深向往,这种才能,真让人瞠目结舌,望尘莫及。那时大周后还没去世,和小周后偷情的经历成为他当时最为深刻的记忆。

当然,虽然贵为帝王,但他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国势的日益飘摇,敌方的咄咄逼人,大臣的勾心斗角,这些,无不令他这个性格软弱的人感到苦恼和担惧。但在他钟情的词里,这些内容却很少有表现:一方面是限于当时词作为一种体裁的限制,最重要的方面则在于,他钟爱词,钟爱到了沾有洁癖的程度,他只想用词来表达他最真切、最深沉、最干净的情感,从而于有意无意中成为他心灵的历史。相比而言,那些在其他人看来顶顶重要的国事,却被他带着一丝淡漠撇到了一边。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今天已经难以判明的似是而非的情事,“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可叹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都是在怀念心爱的女子,就在这样对男女之情的沉醉中,他感觉到岁月的无情,感到青春的短暂,随即就有了“风情渐老见春羞”的感叹。这种感叹,与壮志无关,与抱负无关,紧紧围绕的,就是不能长久地对抗时光以拥有最美好的情感生活的叹惋。李煜,永远地忠实扮演着他情圣的角色,离开情,他便也失去了自我。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人生易老的情绪一旦在他的心中生根,便开始起劲地萌发成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人,对于一个对生活的各种美好充满了渴慕和依恋的人,他对时间的飞逝就格外敏感,对生命的脆弱也就格外伤怀,哪怕是他的佛教,也难以安慰这种深度的伤感。这样,对往事的怀念,对别离的痛苦,对远人的思恋,就成为他悲愁的主题。“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冉冉春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所有的这些隽永美丽的词句,都可能有本事,但最重要的不在这里,而在于透过这些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痛苦和无奈——世事总会沧桑,相逢总会别离,美景总是短暂,忧愁总是无限,人生,就是一场不由自己掌控的悲剧,问题在于你还不得不去直面它,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始终处于一种忧伤不安的境地。我们在读他的一首首的词,看到的,恰恰是他当时的心境,正是这种心境而不是真正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煜。

就在这样的凄惶悲愁中,赵宋大军压境,只经过短短的抵抗,他便“归为臣虏”了。那一年,他刚好四十岁。辞庙时是“垂泪对宫娥”,从此,过着囚徒生活的他,以泪洗面就成为生活的常态了。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不断地开始回忆,只有回忆,才能让他得到片时的安慰,只有回忆才能让他看到坚持的意义。他是两年以后被宋太宗毒死的,实质上,在他踏上汴梁土地的那一刻,已经意味着他人生的结束了,唯其如此,后来的那些诗作才更见鲜红的痛苦,更见黑暗的惆怅。在此之前,他已经充满了一种幻灭感,所以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但真正到了“醉乡路”也不堪行的悲惨境遇的时候,他才知道现实对于他是如何难以忍受。

他持续地梦到他曾经的南国,那里芳春的时候“船上管弦江面渌”,清秋的时候“芦花深处泊孤舟”,那里“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可所有的美丽景色在他离开之后,只剩下“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对于这个极为感性的人,他的离去,也意味着整个江山的空寂和寥落。最终,一首蘸着血泪写出的《虞美人》出世后,忧愁中改变朱颜的他,归命第二年的七夕被毒杀,用的药名为“牵机”,挚爱着他的小周后也于这年冬天于悲痛中亡故。

今天我们读李煜的词,既可唤起对于人生最美好季节与最美好感情的贪恋,也可因为深味人生繁华难继、世事沧桑易改、良辰易逝、美景不常而引发强烈的共鸣,就这个意义而言,他既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他自己,也属于我们所有的人。我们阅读他的词作的时候,居然完全可以忽略他的经历而只品尝那份共通的欣悦和苦痛,这就是他最为伟大的地方。而在当时,对于他,他却只是道说:不道说那些惹他心烦的国事,不道说那些让他烦恼的斗争,只将最真切、最动人的那一时的那一缕情感经历款款地表达出来,便构成了他的历史——属于心灵的历史。在纷乱嘈杂、乱象丛生的时光界河里走过的那一段,他似乎天然地保留了一种精神上的洁癖,专注于自我,抛却或者干脆不离那些脏污,哪怕是彻底的痛苦,也让他变得干净而透明。于是,就有了我们称之为艺术而他觉得是心灵需要的选择。一方面的极度失败,却诞生了另一方面的极度成功,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

是的,就是那么薄薄的一卷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煜,他的一生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事件全部包含在了其中。相比各种史册,真实的,编造的,清晰的,模糊的,这些显得更为确切,更为丰盈。宛然让你觉得,他就是为词而来,从人间走过,把自己化为了一句句的词,然后留下词而去。你可以忽视他的名字,却不可以忽视那些词。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后感大全 » 一生薄薄几阕词——读李煜词
分享到: 更多 (0)

梦千寻 - 梦里寻它千百度

电影台词名人名言